《金融时报》:高频交易对中国金融市场意味着什么?

转自校新闻网 2012-06-12 点击数:  选择字号:   分享到: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高频交易是一个很新鲜甚至有点陌生的概念。事实上,伴随着国际电子技术以及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高频交易在美欧各国已经发展多年,并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应用。有数据显示,目前美国股票市场近60%的交易额是由高频交易完成的。日前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共同举办的《高频交易:超越巴菲特和索罗斯的证券投资新模式》研讨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隆重举行,与会的海内外专家介绍了高频交易的最新状况以及特点,并就高频交易对中国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高频交易是电子化交易的尖端,它将计算机技术、数学分析和金融投资高度结合,能够在毫秒级的时间尺度上完成交易。”高频交易领域专家佩雷斯在会上表示,通过大幅缩短两次交易的时间间隔,高频交易降低了投资面临的不确定性,减小了投资风险。佩雷斯指出,高频交易带来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场革命,机构投资者为了在高频交易领域获取领先优势,不断开发新的投资技术,搭建先进的电子化投资系统,这导致了欧美各大金融投资机构的“军备竞赛”。佩雷斯表示,高频交易具有高速、主机代管、交易时间短暂等特点。

    目前高频交易在欧美金融领域已经运用广泛,但在中国仍是新生事物。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很多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以及私募基金都在积极开展小规模的“次高频”交易,并取得了不错的绩效。对于当下不断发展的中国金融市场来说,高频交易意味着什么?中国监管者又需要关注那些风险呢?“高频交易往往以千分之一秒为计时单位,这样对交易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表示,在2010年5月,美国市场发生了闪电似的崩盘:在半个小时之内,美股指数下跌超过500点。这成为高频交易中的一个焦点事件。由此人们不得不对高频交易系统性风险以及如何控制风险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高频交易往往以短期必须有波动性为收益条件,这意味着市场的情况一弱化,高频交易将导致大量的资金撤出或者蒸发,由此带来监管者对高频交易可能伤及金融市场稳定性的担忧。”曾就职于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张海云表示。另外各方争执的焦点则是,高频交易到底是增进了市场的效力还是损害了市场的效力。但他同时指出,高频交易并非洪水猛兽,会在某些方面对整个金融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当然,高频交易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中国证券的投资主流。

    “就高频交易在中国现在的适用性问题,我同意张海云教授的观点。”冠通期货股指事业部经理王宫表示,高频交易可能是未来很有前景的一个交易模式,或者是一种盈利模式。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与国外相比,中国高频交易有几个不足的地方。其一,国外从交易制度来说是坐市商制度,这个制度不可能完全移到中国。其二,中国交易费用和交易次数的限制也是高频交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佩雷斯先生有关高频交易的观点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思考。”中信建投证券有限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郑联盛说,“作为本土分析师我会更多思考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他说,在中国的股指期货推出来之前,中国基本上没有高频交易的概念,只有在部分期货市场,如农产品等,在一定时间内交易量非常大的话,才可以算得上高频交易。而在中国股指期货推出来之后一秒钟报价和成交4次,这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高频交易有了市场基础、流动性基础。他还认为,对中国来讲,高频交易更多停留在理念上面。一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制度很多交易品种是T+1的,你必须持仓。二是因中国交易成本比较高,股指期货每次交易是双向收费。三是因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非常差,不像国外那样有很多的做市商来提供很好的流动性。“随着中国未来期货市场、货币市场的发展,高频交易应该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的一个非常好的逻辑。”郑联盛如是说。

附:原文报道链接:

http://news.hexun.com/2012-06-05/142111169.html

正在加载数据...

分享到:    【关闭

新闻类别:贸大新闻 > 正文

推荐新闻

正在加载数据...

优秀中心

MORE各地中心新闻

正在加载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