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0-07-08 点击数:  选择字号:   分享到:  

【摘要】形成性教学模式包括形成性学习、形成性辅导和形成性评价三部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的转变,“重闻道”向“重践行”的转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形成性教学模式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辅导过程和知识的建构过程。通过普通网络课程教学调研、形成性考核课程尝试、形成性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和形成性教学模式的效果检验,形成性考核课程、小学分课程无论从学习频率、学习时间、考核成绩、交流参与度、课程满意度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和效果,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思、用、创能力。

关键词:远程教育  形成性学习  教学模式

 

一、形成性教学模式的含义

形成性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存在和变化的一种性质,并非所有的事物都有形成性,而人的学习活动则具有形成性。这种形成性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人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变化;二是这种变化可以被评估和记录;三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这种变化会有不同的表现。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界对形成性教学进行了广泛研究,形成了许多卓有建树的理论。但是,绝大多数成果往往聚焦在“形成性评价”或“形成性考核”上,尚缺乏对教学模式整个过程的系统性分析,使得我们的实践流于形式而难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通过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形成性教学模式应该包括形成性学习、形成性辅导和形成性评价三部分内容。形成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以自导学习的方式构建知识的过程;形成性辅导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自导学习进行辅助和引导的过程;形成性评价是基于对学习者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形成性教学模式与教育范式的转换

在信息化社会建设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教育范式正在发生着由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深刻变革,它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变上: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二是“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三是“重闻道”向“重践行”转变。

(一)形成性教学模式: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信息分布的广泛性和方便的获得性正在逐渐改变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关系,教师不再(事实上也不可能)维持自己的专家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取、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下是两种模式的比较:

教学设计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过程

1、教师监督、指导

2、教师控制学习内容

3、教师引导学习方法

4、教师控制学习进度

5、教师激发学习兴趣

1、学生自导学习

2、学生可部分选择学习内容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受限制

4、学习进度不受严格约束

5、学生自己激发学习兴趣

辅导过程

1、教师提供权威答疑

2、辅导时间相对固定

3、现场实时互动

4、辅导范围有限

1、学生可以求助多种工具,比如教师、网络、同学、资料等

2、辅导时间通常是可选择的

3、更多的是非实时互动

4、自助和他助方式结合

评价方式

1、终结性评价占主要地位

2、评价过程受教师直接控制

3、学生不容易事前知道评价结果

4、评价主要是检测学习效果

1、形成性评价方式

2、评价过程更多地由系统记录和完成

3、学生可以监督整个评价过程

4、评价提供学习动力、检测效果、学习兴趣等

 

(二)形成性教学模式:实现“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范式下,教学内容都是以“面向结果”的方式呈现的,这种缺乏“过程”的“结果”,一方面使学习者忽略了学习过程自身固有的创造性,忽略了知识与现实问题的直接关联性,而只是简单地将知识与标准答案相结合,知识与教师意志相结合,从根本上固化了学习者的思维,破坏了创新的土壤,难免成为“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千人一面。另一方面导致的就是“凡人畏果”,学习者生怕与教师的标准答案有半点出入,生怕自己的发挥带来“结果”上的后遗症,从而助长了学习的盲从与惰性。强调 “面向过程”,就是要重视学习内容的获得性和实践性。就是将学科概念等以产生的“过程”告诉学生,从而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 形成性教学模式:实现“重闻道”向“重践行”的转变

以网络为基础面向广大在职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大特点。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成人并且多是从业者,他们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最大优势。不以实践为载体,不把他们的实践感点融入学习过程,不把他们的实践优势调动起来,就难以调动在职学习人员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变得枯燥乏味。形成性教学模式就要让实践者在学习过程中去理解知识,在思维过程中感悟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践行知识。在教学模式上,要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地以体验者的身份汲取知识的养分。学习与实践一旦成为两张皮,就无法形成合力,闻道就容易流于形式,践行就难以升华。

 

三、贸大远程形成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第一阶段 形成性教学模式探索的准备——基于普通网络课程的教学调研

1.普通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目前,贸大远程的普通网络课程设计包括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安排、学习指导、课程学习、知识答疑、期中作业、网上讨论等活动。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与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构成。如下图所示:
2.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查及结论。我们设计了《远程教育学习过程调查问卷》,对300位远程教育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1)远程教育的多数学生每周学习不超过4天。25.7%的学生每周学习3-4天,36%的学生每周少于3天。

2)远程教育的大多数学生每次学习的时间都相对比较短,29.67%的学生每次学30-50分钟,29%的学生每次学习少于30分钟。

3)远程教育学生在学习上寻求帮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80%的学生寻求电子课件和教材,53.33%的学生询问同学和朋友,77.67%的学生会网络搜索,40%的学生会进入答疑系统,16.67%的学生会采用其他途径。

第二阶段 形成性评价系统设计——基于“形成性考核课程”的尝试

为了对形成性评价模式进行研究,贸大远程设计了两门“形成性考核课程”—《邓小平理论概论》和《政治经济学原理》。

1.化整为零的课程设计。我们将课程的十章归入三个单元,将每章分成若干节,每个节下设若干讲解部分,每个讲解部分不超过20分钟。这种设计符合我们远程教育学生学习时间短、时间分散的特点。每一单元的最后,设计有自主测试,对学生所学进行复习和评测。

2.化零为整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内容包括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内容考核两大部分,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计算方式。课程总成绩由学习过程(占总成绩的25%,包括课程考勤分、论坛交流考勤分、互动交流分等)、单元测试(占总成绩的35%)和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三部分构成。

 

第三阶段:形成性教学模式综合设计——基于“名师大讲堂课程”的应用

为全面探索形成性教学模式,贸大远程基于学校文化建设与第二课堂活动,筛选、设计、制作了14门“名师大讲堂课程”(简称“小学分课程”)。小学分课程的内容均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等的专题讲座。这些讲座紧密联系专业知识和现实环境,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在形式上,小学分课程按照形成性教学的理念精心设计,采用视频、音频、讲义、测验、论坛、总结等各种形式,试图营造开放、个性、积极的学习环境。

1.小学分课程的设计要点。小学分课程中讲座的时间一般在2个至5个小时不等,按照内容分成15-40分钟不等的小节,每节后设计了本节测验。每学期在规定时间内,小学分课程的的学习进度由学生自行掌握。学院开设小学分课程论坛专区,学生及师生间通过论坛专区进行学习交流,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交流学习心得。

2.小学分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形成性学习评价体系,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计算方式。课程总成绩由学习过程、单元测试和学习总结三部分构成。成绩组成如下:

1)学习过程(40%):从登陆小学分课程次数、在线时间、学习进度、论坛登陆次数及发帖数量、交流内容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占课程总成绩的40%

2)单元测试(30%):根据讲座内容,在线完成全部单元测试。单元测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3)学习总结(30%):根据讲座内容并结合现实进行学习总结,通过网上提交完成。学习总结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3.与普通网络课程相比,小学分课程在设计、教学和考核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课程的开放性设计。首先,在选择讲座时,重点考虑具有较强实用价值、易于创新、紧密联系现实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易于培养他们创新和实践的思维。其次,小学分课程以讲座内容为基础,提倡学生联系现实进行自主分析和判断,不树立绝对权威,不规定学习过程,不强调唯一结论。另外,小学分课程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进行网上交流。

2)应用形成性评价系统。首先,在小学分课程的评价方式上,减少针对知识点考查的客观题,增加主观分析和应用的题型。同时,期末笔试被学习总结所替代,学生在期末总结中需要联系现实,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收获。最后,在评价标准上,摒弃绝对权威和唯一结论,侧重于现实性、创造性、实践性,并适当尊重学生的个性。

3)在教学辅导上注意保持学生的个性。对待同一个现实问题或者实践方法,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只要目标取向相同,允许过程的创造和结论的差异。

第四阶段:形成性教学模式的效果检验

经过两年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我们在形成性教学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我们对学院近2万学生2009年上半年的相关学习情况进行了调研、统计和分析。

1.普通课程、形成性考核课程、小学分课程的相关学习数据比较。其中,普通网络课程以《会计学原理》和《国际贸易实务》为抽样统计对象。

20093月—7月所有网络课程学习统计表

课程

统计项目

普通课程

形成性考核课程

小学分课程

学生的单次学习时间(平均)

31分钟

44分钟

107分钟

学习时间与课程学时比率

0.69

0.87

1.37

交流论坛参与度(参与者/学习人数)

47.8%

59.1%

70.1%

平时测验平均分数

62.3

75.1

88.9

课程平均成绩

71.3

74.6

80.1

学生满意度(满意占比)

77.5%

85.5%

90.3%

上表中,“学生的单次学习时间”、“学习时间与课程学时比率”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交流论坛参与度”反映了学生对交流和沟通的需求程度。“平时测验平均分数”和“课程平均成绩”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效果(尽管考核分数不能完全与教学效果划等号,但仍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

2.开展了形成性考核课程的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师座谈。我们发现:

1)学生认为,“相比其他类型的课程而言,教学设计很好,学习过程中时时有老师参与,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效果好于其它类型的课程,能激励自己赶上学习进度”。教师认为,教学工作量大幅度增加,但与学生的沟通更频繁了。

2 实行形成性考核以后,对该课程学习“重视”和“更重视”的学生达到82.6%

3)学生认为课程考核“合理”和“很合理”的学生达到77.6%

4)有78.1%的学生“希望”和“很希望”有更多的形成性考核课程。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可知,无论从学习频率、学习时间、考核成绩、交流参与度、课程满意度等多项数据的比较上,具有形成性教学特点的课程(形成性考核课程、小学分课程)取得了更好的表现。

五、贸大远程形成性教学模式实践的结论

教师是学习者的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以“教”为中心是一种理想化、封闭化的教学理念,难以反映学习发生和发展的真实过程。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将学习过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学习的技能”,并不断培养创新和挑战权威的精神。

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和关键,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学、思、用、创的能力。

学生对具有形成性教学特点的课程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投入了更大的学习热情,自然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圆满完成了我们的教学实验以后,我们得到了以下体验和认识:

(一)形成性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发端于学习动机之始,提高于学习过程之中,固着于学习满足之上。学习兴趣有三类:一类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第二类是对学习过程的兴趣,第三类是对学习结果的兴趣。这就要求课程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找准可同化新的知识的生长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即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成就感,保持学习兴趣。就课程提出的问题或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交流,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完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形成性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欲望的行为反映。众所周知,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存在天壤之别,如何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在形成性教学模式中,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课程评价的过程化、学习结果的个性化、学习过程的多样化、团队协作的帮助、适当的竞争和表扬、学习成就感的创造、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等。

(三)形成性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能动性

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形成性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开放性”思考,一是要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适应差异化的学生个体,使得“人人想学、人人能学”。二是要有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让教师、家长、朋友、网络等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再者,在学习评价上,去除绝对权威和唯一结论,更多地关注学生认知的差异性与合理性,并对其进行耐心、科学地引导。最后,关注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作为学习者,一定有其受教育的目的和期望,提供教育的学校老师,必须充分地了解它、利用它。

(四)形成性教学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传统教学理念中的“权威”思想给了我们很多禁锢,并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片面、肤浅甚或错误的认识,同样应该被当作学习的积极因素,宽容错误其实也是最大限度地培育创新沃土,因为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探究才能在合作交流中取得收获。探究的活动可以是通过师生间、同学间、朋友间的互动来开展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信息工具或者学生独立地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可能是由片面到全面,可能是由肤浅到深刻,也有可能是由错误到正确等。在这一建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建构最权威的角色,不能从一开始就否定学生那些不够严谨和科学的认识,而应该给予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和帮助。

(五)形成性教学要富有弹性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学生群体,这种差异的程度超过了其他任何传统教育形式的学生的差异。由于存在年龄、文化基础、工作经历、地理经济条件、学习动机等许多方面的差异,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必须要富有弹性。这种弹性可以体现为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选择性、课程难度与学生成绩正态分布的适应性、课程辅导的人性化等诸多方面。

 

参考资料

《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及应用》,王晓东、高宏卿等,科学出版社。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祝智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闫寒冰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文载自《高校现代远程教育优秀研究成果选编》(2009),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

正在加载数据...

分享到:    【关闭

新闻类别:招生专栏 > 正文

推荐新闻

正在加载数据...

优秀中心

MORE各地中心新闻

正在加载数据...